欢迎光临苏州中琦机械有限公司!
13771918928
- 新一轮全国性的涨价潮,或已进入倒计时
- 来源: 点击数:15次 更新时间:2025-08-20
8月15日,央行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大伙儿听名字也能猜出个大概齐,这份《报告》每季度发布一次,远远谈不上罕见。
但是万万没想到,这回《报告》里有一段表述,一经发出就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
“要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持续营造适宜的金融环境。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
这相当于给接下来一段时间内的货币政策定下了总基调。
不少小伙伴听了这个话之后,满脑袋都是问号:
“把物价打下来不是好事儿吗?这怎么还要抬高价码,这年头儿都这么不按套路出牌了?”
有这个想法的老铁,知识面确实有点儿窄了!
接下来,咱们用大白话解释解释这是怎么个事儿——
商品价格,是由千万个卖家和千万个买家博弈敲定的,浓缩起来就是供求关系。
价格高低会自动筛选需求的迫切性,价格嗷嗷往上涨,说明需求旺盛,反之同理。
如果商品长期陷入价格战,那么生产端盈利空间势必被压缩,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厂商对上游原材料的需求也会相应降低;
消费者一瞅这情况,观望情绪跟着就起来了,再接下来就是信贷淤堵、就业岗位与财政利税也会跟着产生连锁反应…
对于从整个经济链条来说,绝不是物价水平低,对消费者就一定有利。
你想,15万的凯迪拉克、13万的捷豹都降成这个熊样儿了,还没卖成爆款,背后的车企抓心挠肝的,原因就在这儿。
以全局性视角来看,7月份CPI环比由降转升,上涨0.4%,同比持平,确实是个相对积极的信号;
但纵观今年前7个月的整体表现,要达到全年2%的预期涨幅目标,的确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其实最近几个月,我们的政策发力始终都在围绕这个主线任务展开——
5月份,央行决定设立5000亿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
6月份,高层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要引导金融机构从消费供给和需求两端强化金融服务,满足各类主体多样化融资需求,推动扩大高质量消费供给,助力释放消费增长潜能。
7月底公布了国家育儿补贴方案,即3周岁以下的幼儿每年可领3600元,本质上是以鼓励和刺激生育为出发点,发放的定向消费券。
进入8月份之后,决策层发布了消费领域贷款贴息政策,实则也是从消费需求端和企业供给端两头发力,加大融资支持力度。
而央行最新发布的这份《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更是一针见血地提出了下阶段的货币发力方案:
“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抓好各项货币政策措施执行,强化逆周期调节,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
拆解一下就是:货币的水龙头还会继续打开,但要以精准滴灌代替大水漫灌,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而“落实落细”、“抓好执行”的侧重点,则在于结构性货币政策,让钱真正流到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里。
除消费领域外,还有我们经常提到的中小微企业、科创、绿色、民生等领域都是核心方向。
这些部门深度关联就业,就业这项指标硬起来,前面咱们打的这系列组合拳才会见效。
从银行的视角看,也绝对有动力这么干!
来看两组数据吧——
截止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分别增长8.9%和8.3%,人民币贷款余额268.6万亿。
同一时期,人民币存款余额320.17万亿,同比增长8.3%,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7.94万亿,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0.77万亿。
M2增速低于社融增速的背后,更多是专项债在发力,而企业端融资依旧相对疲软;
而在另一端,老百姓还在积极往里存钱,拆解堰塞湖仍旧是重中之重。
本次央行《报告》明确提出“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
这意味着我们的货币政策目标在于促使CPI和PPI回到一个可持续正增长的区间。
CPI保持在1-3%之间,会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
站在金融领域的视角看,其本质无外乎保持适度宽松,落实金融领域的“反内卷”。
咱们前面说的M2增速低于社融增速,背后折射的无非就是——
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追逐低风险资产的市场偏好以及对中小微企业和薄弱领域“惜贷慎贷”。
经过时间的发酵以后,必然导致资金难以有效进入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从而创造有效供给和就业。
换言之,金融端的内卷对实体端的内卷形成了实质上的推动。
要想打破这个循环,必然伴随着下一阶段更高质量的货币宽松,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首先,降息空间有必要进一步打开,从而保持流动性充裕。
这与《报告》中从“加大投放力度”转变为“稳固支持力度”的信贷政策表述是一致的。
当前,银行业净息差已经连续多个季度低于1.8%的警戒线。
从维护金融业盈利空间的角度说,短期内进一步推动全面降息的可能性较为有限。
但与此同时,进一步下调MLF利率、逆回购利率以及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性利率,以求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是完全具备可行性的。
MLF利率和逆回购利率标记的是商业银行从央行获取中短期资金的成本,是LPR的定价基准。
推动以上两项政策性利率走低,其实就是在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
另一方面,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意味着增加银行可贷资金的规模,释放流动性。
以上操作,其实目的都在于有效降低银行负债端的压力,去对冲净息差走低的压力,为扩大释放低成本资金提供有利条件。
当然,对于实体经济和消费端而言,用充足的金融活水作为政策基底只是一个大前提。
其次,结构性工具持续发力,全面落实精准滴灌。
结构性工具的使命主要有三个:
定向注入流动性、降低特定领域融资成本以及优化信贷结构。
其核心目的在于更加精准地激活经济薄弱环节的需求与供给,从而推动物价温和回升。
像支持三农、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再贷款,像抵押补充贷款(PSL),像支持绿色产业与科技领域的再贷款都属于这一类型。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十年间,我国信贷投向结构已经发生深刻变化——
2016年时,房地产、基建领域贷款占比高达60%,到了2025年,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金融贷款占比约70%。
也就是说,主要驱动因素已经由重资产行业向高质量发展领域升级换挡。
而这些领域极有可能为下一发展阶段贡献新的增长点和就业岗位。
这其实是结构性工具带来的源头活水,完成从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再到就业端依次传导的全过程。
可以预见的是,上述结构性工具极有可能在下一阶段继续发力。
譬如前文提到的5000亿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不排除继续加大剂量给出更大的金融支持,推动相关重点领域消费。
第三,强化政策端协同配合,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近一段时间,堪称财政与货币双向发力的集中兑现期。
譬如像近期的育儿补贴以及消费贷、服务业经营主体贴息政策,其实都是财政与货币协同发力的表现。
尤其是“两贴”政策之下,10倍的乘数效应极有可能释放上万亿的消费潜力,实现从宽货币向宽信用的质变。
对需求端的贴息,有利于向消费市场投放低成本的中短贷,对企业端的贴息,则有助于防范低价无序竞争。
下一个时期的行动关键在于政策层面的:
持续性!
能否扩大补贴范围、能否延长贴息周期、能否根据具体效果及时调整撒钱策略…
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最终将传导至消费领域与就业领域,并最终给方方面面带来正相反馈。
总体而言,央行将“物价合理回升”列为优先KPI——
短期看,这是对消费相对疲软的及时响应以及对金融领域的“反内卷”;
中长期看,目标能否顺利达成,业主要取决于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效率以及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的修复进度。
从老百姓的体感上看,除贷款利率逐步走低、大量低成本资金开始流入市场之外,首当其冲的体会——
很可能就是公共服务价格的系统性上涨。
前不久,部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时喜忧参半。
他们惊奇地发现:不仅学费涨了,而且有的专业还是翻倍涨!
譬如旅游管理、工程管理等专业的学费,已经从原来的1.4万/年上调至2.8万/年。
面对各方质疑,该校了做出了回应:
“学费上调经过调研、成本测算和上级备案等流程,且涨幅依据湘发改价费规[2023]262号文件,调整流程严格合规…”
放眼全国来看,近期涨学费的远不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一家!
云南师范大学、中北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农业大学、江汉大学、南京传媒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学费分别涨了20-50%不等。
客观来讲,我们早就习以为常的每学年5000左右的大学学费,更像是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产物;
但现在,长期的价格压制在师资、设备、维护等刚性成本不断上升以及地方财政不断承压的背景之下,出现了疲态。
而央行此番旗帜鲜明地将“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优先目标,如同拉开了系统性调整的序幕——
“促物价合理回升”的政策导向,实质上为公共服务领域进行必要的、反映真实成本的价格重估,提供了政策背书和操作空间。
譬如允许学费适度上调,既是高校弥补财政拨款不足、也是提升教学科研质量的现实选择,更事关重塑市场对物价整体水平的预期。
而大学涨学费大概率还只是冰山一角,我们接下来很可能看到更多公共服务领域迎来“涨价潮”,包括但不限于:
医疗、交通、水电、燃气等民生领域关键环节。
我们在之前的稿子里,也曾探讨过上述类目涨价背后的故事。
这一切,大概率会是一个随着经济复苏而无可避免的连带现象。
眼下必须接受的一个现实就是,物价的“合理回升”不仅是央行的目标,也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但作为打破现行局面的关键一环,总体来说利大于弊。